首页

搜索

211.第211章 请戏团 (第2/3页)

日子的产品,暂时没必要开发新款。

像什么桶装面、杯面等,过段时间再推出也不迟。

“你的奖励。”

说着,赵振国从包里拿出十张美钞来。

没错!是美钞。

这是上面奖励他们厂的,周益民作为开发者,得到100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也不少了。

最重要的是,这是外汇。    外汇不能说万能,但确实比人民币更有用,能买的东西更多。

周益民虽然有点看不上这100美元,但还是装作兴奋地收下。

赵振国又跟周益民聊了几句,主要是方便面厂的事,他说新厂房已经建好,让周益民随时让人去报道。

“好,多谢赵哥。”

村里之前抽签的那十个人,早就盼着进厂工作了。

目送赵振国走后,周益民赶紧去办事。

周家庄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把所有小麦都收割完,接下来就是晒小麦,晒好之后,就要拉着去交公粮。

不过今天晚上,可是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周益民在四九城请来大名鼎鼎的新凤霞所在四九城实验评剧团过来表演。

这个消息传出来,一下子就引起举动大轰动,周家庄的人,喜笑颜开,心里都不知道多么高兴,就连附近村庄,知道这个消息,都想着到时候过来一睹新凤霞的风采。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出生于江苏苏州。

年幼时,新凤霞被人贩子从苏州拐卖到天*津。在6岁那年,新凤霞见堂姐唱京剧能挣大钱养家,她坚持也要走这条路。

她不仅吃得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甚至比别人起得更早,练得更多。

13岁时,新凤霞听闻学评剧仅一年就可登台,她毫不犹豫地掉头转向了评剧。尽管师父并不正经教戏,只让她扮演些丫鬟、宫娥的角色,她也一丝不苟地对待,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前辈及同行学习。

虽然之前就听说过,有文艺工作者从城市来到乡村,为村民演戏。

不过周家庄并没有接待过,所以具体什么情况,老支书也不太清楚,现在看来周家庄有周益民真是天大的福气,看见周围那些村的村长,羡慕的眼神就知道。

有些人为了占一个靠前一点的位置,早早吃完饭,就过来占位。

周旭才也是其中之一,随即转头问道:“老叔,听说那些文艺工作者在演出过程中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收割、打场、锄草、送粪,以至担水、扫地等,不知道是不是真?”

“我那里知道,你想知道,可以当面去问,或者可以去问益民?”老叔回答道。

周旭才当然想去问,不过想到自己跟周益民并没有什么交情,也就打消这个想法,还是乖乖看表演吧!

天还没黑舞台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简直比初一、十五赶集还要热闹,讨论的声音层出不穷。

周益民看见这一幕后,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戏曲的吸引力,看来自己一番努力,不算白费。

只能说凑巧,没有想到连实验评剧团都会送戏下乡这个想法,要不然自己就算想请,也没有办法。

送戏下乡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送戏下乡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播行为。

政府曾以文件的形式对其传播活动的周期、形式、范围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既保证了戏班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又试图限制传播实践,使其不偏离初衷与意义。

其次,送戏下乡是一种由文艺工作者和农民共同完成的文化生产与传播,送戏下乡更多的原因是文艺工作者从乡村的生产生活中选取素材,即兴编排,再演给村民看,而不完全是预先安排好的。

这既增加了送戏下乡的互动性、贴近性与生动性,又抢夺了陈腐旧戏的舞台空间和群众基础。

最后,专业技术的交流,送戏下乡的演员大多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在乡村他们与当地的文艺爱好者、草台班社的演员们互动,一起生活,手把手地教他们动作、程式、唱腔、舞台呈现等。

通过此类培训和赠送代表新文化的演出剧本,在改造他们思想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演出技能。

前些天,周益民知道自己爷爷奶奶是新凤霞的粉丝,也有点哭笑不得,正好听说实验评剧团开始送戏下乡,就想着去问一下,周家庄在不在原定的范围,要是不在的话,能不能把周家庄加上。

新凤霞一开始拒绝,因为周家庄并不在原定的范围当中,

周益民知道也不气馁,直接开门见山道:“新团长,我是钢铁厂采购科的一名股长,我的爷爷奶奶都非常喜欢你,当我得知,你们开始送戏下乡,就想着能不能也去我们周家庄表演一场?”

“很感谢你爷爷奶奶的喜欢,但是这个是规定,所以没有办法。”新凤霞拒绝道。

虽然自己想拉着实验评剧团全国各地去表演,但是不行,由于现在全国上下粮食供应非常的紧张,自己的团员连温饱都是一个问题,更别说肉,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