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司马懿密盟孙刘(8)
见到鲁肃终于也向自己坦怀开襟真诚交流了,司马懿心头暗暗一喜,沉思片刻,说道:“子敬兄过虑了。依懿看来,张昭、秦松、顾雍等人那里不是什么大问题。张昭乃汉室纯臣,他拘泥于礼法,自然是不赞成与汉室朝廷相对抗的,但若是有人打着汉室的旗号而欲行锄除异己之实,想必也愚弄不了张昭的。只要他能看清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真面目,日后必会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抗曹大业。所以,张昭他们并非不可逾越之障碍。倒是孙讨虏年纪尚轻,虽有智略在胸,而心志或许摇荡未定,万一在临战之际却生了瞻前顾后之念,这才实是深为可虑的。”
诸葛亮听得此语,不禁抬头看了司马懿一眼:论年纪,你也不过与孙权相仿,居然敢评他“虽有智略在胸,而心志或许摇荡未定”?莫非你竟已比他更胜一筹——非但智略在胸,而且心志笃定了么?这个时候,诸葛亮还不知道司马懿曾在拒绝曹操征辟期间有过白刃加颈而沉笃如山的壮举,不然他此刻亦不会有此怀疑了。
“这个……这个,肃今日在此也确不能为我家主公向孔明和仲达二位保证得了什么。”面对司马懿的疑虑,鲁肃倒也直爽得很,坦然而道,“明日就请孔明与肃一道顺江东下柴桑,且和我家主公当面交涉去……到了柴桑,一切便可见分晓了。”
诸葛亮闻言,深深地点了点头。
“子敬兄,请恕懿在此直言,无论此番孔明兄到柴桑城与孙讨虏的交涉结果如何,懿都有些话恭请您转告孙讨虏——决不要相信曹操给出的任何拉拢、收买他的待遇和条件,这些都是他曹某人手心里捏着的绊马索!更不要以为他会像对待辽东公孙氏那样对待孙讨虏!请孙讨虏易其心而虑之。辽东偏远苦寒之地,曹操或许暂时不以为意;江东鱼米富庶之乡,谁人不会垂涎三尺?况且以曹操之枭雄心性,自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懿还可以告诉你一个消息,举州投降曹操的刘琮将要被调往青州担任空衔刺史了,他的下场足可视为孙讨虏意欲屈膝于人的前车之鉴……”
听着司马懿的再三强调,鲁肃不禁耸然动色,肃然而答:“很好。司马君的这些话,肃一定会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地带回给我家主公。”
“罢了,还是亮来开口说破了罢!”诸葛亮觉得有些问题应该先和鲁肃这个孙权最信任的心腹谋士达成共识,便单刀直入地问道,“孙讨虏心底最大的隐忧莫非是曹贼人多势众,我们与之对敌会力有不逮?”
鲁肃轻叹一声,默默点了点头。
“子敬兄,你是应该清楚的,这几日我俩一路自襄阳、编县、当阳等郡县沿途观察而来,其实已经发现,曹军因兵不血刃就拿下荆襄江北三郡而生出了骄盈虚妄之心,以为大胜唾手可得,军风军纪都变得松懈起来。曹操还算是比较明智的,但他纵有安民抚士之明令连连下发,可他手下的曹纯、夏侯渊等不少将士仍是骄气十足,四处打砸烧抢、恣意妄为。驻守当阳、编县的徐晃为了尽快清剿刘皇叔的那些散兵游勇,竟命令手下将士凡见各乡农民双手虎口处生有老茧者一律非捕即杀,弄得那些樵夫、猎户个个如惊弓之鸟,可以说荆襄腹地处处都是酝酿着民变哗乱的干柴堆!你也看到了,亮已随处布下了暗线,只要时机一到,就四处点火,必令他们焦头烂额、团团乱转。如此,便可牵制他们留守殿后的大部分兵力。
“反观江陵一带,而今曹操在那里屯驻了十余万北方人马,算上刘表留下的四万水师,总共有十五六万之众。但他能投入作战的兵力,绝对不会超过十万——他会用五六万人马留守江陵的。刘皇叔在夏口城有近两万精兵,孙讨虏在江东应该有四五万劲卒,这样两军相合共有六七万之众。以六七万之众与十万之敌相抗,至少会有五成胜算的。局势既是如此,孙讨虏又何必太过忧惧?”
鲁肃听得暗暗苦笑。诸葛亮这笔账倒也算得差强人意,只是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胜负难料,以我鲁肃的用兵之才欲以六万之众而抗十万之敌,况且敌方首脑又是一代巨枭曹操,结局实在是悬得很。不过,大概以周公瑾的良将之能,或许还可以与曹操迎面一搏吧?对了,这等兵戎之事,只有到了柴桑城与公瑾共商方略才能万无一失。在这里,鲁某和孔明也只是先议一议它,心头好有个底罢了……
诸葛亮见鲁肃并无异言,知道他还是有几分认同自己的看法,这才略略放下了心。他心念一转,又将目光投向了司马懿:“仲达,你身在曹营枢要之地,应该比咱们更了解曹军的实情。你可有什么消息可以告诉我们的吗?”
司马懿也灼灼然正视着他,非常认真地说道:“孔明兄,你刚才算得十分精细,懿也是十分佩服。但是有一个不尽不实之处,懿必须给您和子敬兄点明。曹操此次攻取江夏的方略是‘兵分两路,从汉水、长江齐头并进,南北夹击夏口城’!所以,以懿之见,刘皇叔的那两万精兵必被牵制在与汉水南下的曹军偏师的对敌之中,你们用来抗击江陵曹军主力的只有四万人马左右!也就是说,你们必须正视以四万之众迎战十万之敌的现实